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
 小心!生蛇漸趨年輕化 致病 3 大成因要留神 – 鍾倩雯醫師 

俗稱「生蛇」的帶狀疱疹並不罕見,不過以往通常較常出現於中老年人士身上,通常是年過六十、長期病患、需長期服用免疫力抑制劑的人士為主;不過,近年愈來愈多低至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患上,原因之一是年輕人作息較混亂,再加上新冠肺炎剛剛康復過後,不少人體質變弱,免疫力大幅下降,便容易出現此病。

 

生蛇的初期症狀主要為痕癢或痺痛,視乎哪一條神經受感染而於不同部位發病,如發病於臂叢神經,痛楚多由頸、肩膊蔓延至手臂。痛楚持續一兩天後,皮膚便會出現皰疹,又痕又痛。如遇上劇痛情況,甚至會難以入睡,嚴重影響生活質素。一旦發炎開始嚴重,患處皮膚便會呈深紅色,並變得熱燙。另外,疱疹病毒亦有機會蔓延至頭皮、眼睛或耳內,造成視覺或聽覺受損,因此必須及早就醫。

生蛇由濕、熱、毒邪所引起

根據《醫宗金鑒》「蛇串瘡,有乾濕不同,紅黃之異,皆如累累珠形。」於中醫理論中,認為生蛇的主因是「濕、熱、風邪」所引起,治療上也需因應其成因而有所側重。

 

肝膽濕熱

不少生蛇個案均與病者的近期情緒波動有關。例如暴躁易怒、心情抑鬱所造成肝氣鬱結,日久化熱,濕熱交蒸,便會熏灼脈絡,繼而發病。患者多會出現皮疹鮮紅,口苦咽乾,小便短赤,心煩易怒等肝膽熱盛表現。治療上,可考慮各種清熱利濕、瀉火解毒的療法,例如服用龍膽瀉肝湯。

 

脾虛濕熱

日常經常吃煎炸油膩、生冷食物,會導致脾胃虛弱,運化失常,積累濕熱,透發至皮膚而致病。相比之下,此類患者皮疹較輕,鬆弛易破,並有食少腹脹、大便溏黏等情況。治療時,應以健脾利濕、解毒止痛為主,如服用除濕胃苓湯。

 

氣滯血瘀

長者容易出現陰血虧損,肝臟滋養不足,肝火上旺,致使濕熱毒邪聚於肌膚。又或者長期病患者,氣血不暢,經絡凝滯阻塞,都是生蛇之因。此類患者當皮疹消退時,卻會伴隨局部劇痛,重者可持續數月,即西醫中所謂後遺神經痛。治療上,必須理氣活血、通絡止痛,可服用柴胡疏肝湯調理血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