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
中醫調理得宜 掌握兒童長高黃金期

孩童成長能否健健康康,快高長大,往往令不少新手家長感到擔憂。而諸類發育延遲問題,例如身高增長緩慢、體型過瘦等,更多見於2歲以下幼童,特別值得家長關注。

 

生長發育不良,是指兒童在成長期間無法吸收足以正常發育的所需營養,原因可能來自兒童身體的潛在疾病,使營養的攝入、吸收、消化或儲存功能受礙。而以中醫角度來說,兒童發育不良屬「五遲、五軟」範疇。其中「五遲」是指立遲、行遲、語遲、髮遲、齒遲; 「五軟」則指頭項軟、口軟、手軟、足軟、肌肉軟。而以上表徵,皆屬小兒生長發育障礙之證。

先天發育不良 後天仍可搭救

幼童出現五遲、五軟之證,主因有先天不足,以及後天失養之別。其中「先天不足」者,多見於由高齡產婦所生,或早產,或出生時已體重過輕,或有先天疾病的嬰兒。這些嬰兒較大機會有元氣虧虛、氣血不足之情形,因而導致發育遲緩。

 

而「後天失養」,則是指出生之後餵養不當,以及長期飲食不節。此類發育不良,可能源於幼童進食過量不健康食物,如零食、冰冷食物及飲品、煎炸食品等,或受其他疾病影響,致脾胃受損,化源不足,隨之導致營養不良,生長發育受礙不全。

 

因此在中醫治療上,便多從補腎養肝,或健脾養心、補益氣血等方面入手。其中補益肝腎,可榮養筋骨,幫助應對立遲、行遲、齒遲、頭項軟之症;而健脾養心、補益氣血,則是幫助心主神明、言為心聲,以此應對語言遲鈍、心氣虛弱等證。若後天調理得宜,即使嬰孩發育不良亦仍可搭救。

中醫應對方法多

若嬰孩體質屬積滯傷脾,治法便多以肥兒健脾湯加炒三仙,以達健脾利濕、消食化積、健脾和胃之效。若嬰孩體質屬脾胃虛弱,中醫則多以參苓白朮散加減,以益氣健脾,和胃滲濕。若嬰孩氣血兩虧,則多用八珍湯加減,補養氣血。

 

然而,中醫辨證複雜,加上嬰孩體質較大人羸弱,若家長藥石亂投,甚至誤信偏方,反而會使孩童得不償失,禍連日後成長。因此實際如何治療,家長始終應先咨詢專業中醫意見,再配合孩童體質,共同擬劃針對性的治療方案。